话本小说网 - 言情小说 - 暗销肌在线阅读 - 85 秀才靠得住,骟猪会上树

85 秀才靠得住,骟猪会上树

    秀才靠得住,骟猪会上树

    三日后,梁溪惠山、凤谷行窝。梁溪书院开山祭酒——常州大儒辜叔时于自家花园设宴招待群儒。

    红药窗下,玉液金樽红檀板。拼起的月牙桌当中是一封私函,知州再三恳托,求书院诸公审度其时,英王驾临期间以礼相待,并将本月公开授课延后。

    “明日便是公学,是进是退,诸公到底有个决议,学生们才好遵行。”右首青须的忍不住催道。

    席上无言,两鬓斑白的大儒主位上捻一阵胡须,再抬头望向左首客人。“张父母言之恳切,令我等惭愧。当日书院修缮,州县出力不少,如今我等岂能令府尊为难。”

    左首客人攒眉颔首。

    “不过言及趋奉,鄙人如今已是白衣,王也好、侯也好,本无该鄙人赶攒进见。陈太史却是告老之身,若不去……”

    主宾位上陈老翰林叹一口气:“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。沈石田当日之言,‘谒而求免,乃贱耳。’若果真皇子传召,岂有不见之理。”

    “……何况学生一点家丑,诸公皆而知之。三小女嫁在长洲,小婿文鹤多年同英王交好。今次皇子东下未必无小婿从中斡旋。如此这般,学生实惭于面对同侪。诸公或进或退,学生绝无意置喙。”

    辜叔时肃然摇头,“陈公不必如此。公之节守,江左自有公论。何况,”他沉声道:“我等只因不合于时、躬耕于此,固是旷然无怨,然所谓儒生,若无澄清天下之志,何谈一个‘儒’字。”

    “圣人尚不羞执鞭,苟利家国,何耻献策于王侯?一味惜名避之,则直一名蠹耳,非儒生本分矣。”

    座上年轻些的听得醍醐灌顶、交口称赞,叔时抬手止住了:

    “虽如此说,三日公学毕竟我梁溪惯例,书院自开张以来从未稍停。衣冠、白丁,人人可往而听之。我梁溪学人襟怀坦荡,岂肯畏时而缄口?”

    “说得不错。”陈老翰林抚掌道:“皇子在侧,正是达我议论于天听之时,此时缄口是何道理。非但要说,还要破足功夫仔细说!”

    青须那人听得大笑,为叔时、陈翰林都筛满了,“受教了!辜公、陈公,受晚生一敬!”说着举杯饮尽,二人也笑随他饮了。

    豆蔻侍婢提壶为宾主再满琼浆,身后家妓红唇轻启、按弦清歌。席上宾主尽欢,至晚方散。

    次日一早,梁溪书院门扉大敞,里头只闻朗朗书声。左近城中老幼妇孺、市井闲汉,谁不晓得今日是书院三日公学的大日子。

    那些人也不分认得字的、不认得字的,三三两两便往书院去。一群孩童扒着窗子听里头人读书,仿佛听人唱歌一般。

    将近巳时,世纶堂早被围了个水泄不通,座下有男有女,有穿深衣道袍的,也有穿短褐的,各个屏息静气,唯南面角落传来一股极雍雅的衣香,以前从没闻过,引得人忍不住深深闻嗅。

    又过片时,巳时钟声敲过,陈老翰林一身靛色道服、头戴东坡巾踱入堂来。堂内学子行了礼、翰林含笑还礼。

    正是殿春,窗外天清气朗,芍药盛开、莺啭燕啼。翰林先讲一篇不负春光勉力向学之语,再便提到心学。

    “我看座下各位有衣冠、有学子,却也有不少乡民父老。诸位今日既入得此门,老朽私意揣测,皆是有一番志向的。”

    “我在这里提一个人,在座各位便不涉其学,怕亦是久闻其名。”

    翰林说着向案上提笔,转身揽袖向纸屏上写下三个大字。

    “此人名唤守仁,人称阳明先生,一生堪称传奇、门生遍及天下。”翰林抛笔一笑,“想来诸位是极爱他的。”

    座下交首轻笑,几个穿短褐的红了脸双眸闪亮。

    “不错。此人世功自不必说,平乱擒王;学问上亦有一番境界。吾最喜他一句。”

    翰林说着转身又写几句。

    “‘知为行之始,行为知之成。’所谓知行合一,我等治学,行到实处方是学问。若一味空谈论道,行出来却是另一番模样,便难怪世人骂着‘秀才靠得住、骟猪会上树’了。”

    座下哄然,待笑声止住,陈翰林却正色又道:“各位皆知阳明‘良知’二字,却可知‘良知’自何而来?”

    座下一人道:“‘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’心自然会知,不假外求。自然是原存于人心中的一点天然善念通于天道,人人有之。”

    翰林微笑,“不错,人皆有之,不分富贵贫贱。然而各位以为,良知便是身上一点现成念想、不辩而明?”

    座下面面相觑,翰林又道:“若此物得来如此现成,又何必‘致良知’一说?又何来‘知易行难’一语?”

    “朱子有云,‘格物致知’,其始于格致外物,由世间种种而见于‘道’。阳明不格外物而格其心,另是一番苦功。各位以为格物难,然而格人心便易么?”

    “多少人高唱良知,不过持的一点现成良知,图的是省些格物功夫。若不能狠下一番功夫将心洗涮一番、去了妄念,如何见其良知,更何谈一个‘道’字?”

    “故而虽是人人有之,人若立心求其‘良知’,则不可不学、不可不精进其修养、落于行践。今日一篇话,虽是勉力诸位,亦是自勉。路其漫漫,吾等上下求索。”

    翰林说到这行了礼,座下恭敬还礼。礼毕,忽有一人高声道句“先生”。众人望向他,那人便红了脸。

    “先生今日一篇话讲得定是极有理的。只是我是个粗人,先生的话我半日只听清了‘良知’两个字。”

    堂上人都笑了,翰林却点头微笑道:“听得不差,我今日讲的便是这两个字。”

    那人又道:“只是一件我想不明白,想求先生评评理。先生说,这世间的道理,究竟谁说了算?”

    座下人听得纷纷转头望向那人,那人更涨红了脸。

    “先生说的良知我不懂,我猜着,大抵就是咱们说的良心。先生说人人都有,衙门里的老爷读了那样多年的书,自然比我们的良心大些。那有勋爵的人家,那样的高贵,自然该更大些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我小舅子做买卖,摊子摆在城隍庙门口。那庙分明是大家凑钱盖的,王衙内偏说盖庙的地是他家的,砸烂了我小舅子的摊子,腿都给折了。我小舅去衙门里告,张父母原就要判的,谁知过几天口气忽地就变了,说是他们二人置气互殴以致伤残,让我们好生回去,莫要生事。”

    那汉子红了眼睛,“我后来打听了才知道,王衙内的三闺女抬去给王爷做小老婆了,咱们哪里惹得起!不说咱们,张父母也惹他不起!县老爷后来遣人去了我丈母家,自掏腰包给了许多治病钱。”

    “先生恁说,既说人人皆有良知,如何会有这样的事?凭什么那些人不去‘致’自个儿的良知,倒让咱们让着他们?”